大阳城ok138于2015年4月由中文与传媒学院、外国语学院和音乐学院合并组建而成。2018年6月,外语类教学资源整合至国际教育与外国语学院。学院现设部校共建新闻系、中文系、音乐与舞蹈系等共三个系。
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3人(含校内行政及兼课人员17人),其中教授(研究员)11人,副教授23人;博士17人(含在读博士7人),硕士42人。学院拥有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、国家高级礼仪培训师、国际汉语教师、广告师等“双师型”教师24人,并聘有校外行业企业兼课教师22人。学院拥有自治区级教师教育教学团队“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”、北部湾经济区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“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形象国际传播协同创新团队”、钦州市人才小高地“北部湾人文研究人才小高地”等教学科研团队,建有北部湾方言与文学研究所、马来西亚研究所、广西小小说创作基地、钦州市先进性别文化培训与研究基地、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、北部湾海洋文学与艺术研究所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。现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,自治区级一流课程2门。学院加强校级重点学科“中国语言文学”及“文化传媒与艺术学科专业群”建设,科研成果不断涌现。近五年,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、教育部课题4项、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项目5项,获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。近五年,全院教师发表论文277篇,其中全国中文核心类期刊40余篇。
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、汉语国际教育、新闻学、音乐学、音乐表演、舞蹈表演等6个本科专业,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34人,其中留学生44人(含语言生19人)。汉语国际教育获2017-2020年广西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,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年获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,音乐学专业2022年获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。2021年获新增汉语国际教育、教育(学科语文)、艺术(音乐领域)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,将于2023年招收学院首批硕士研究生。
学院注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,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,改革课程体系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,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。学院积极构建校内外实践实训体系。学院现有2个实验教学中心(全媒体实训教学中心、音乐与舞蹈艺术实训中心),设备值900多万元,生均实验室面积达2.73㎡。学院建有网络传播实训室、非线性编辑实验室、虚拟演播室、摄影棚、录音棚、中华才艺实训室、演艺报告厅、乐团排练厅、舞蹈实训室、MIDI音乐教室、电钢琴教室、微格教室等实验实训室,在建能容纳560多名观众的音乐厅。学院坚持走产教研、服务地方的办学模式,加大与地方政府、行业、学校、企业等的融合合作,与钦州一中、钦州市外国语学校、钦州新闻传媒中心、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、钦州白海豚演艺公司、泰国明亮天空学校等境内外文化单位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20多个。
学院重视立德树人,以文化人,积极推进“12345”文化建设工程:围绕“一个目标”、落实“两大任务”,贯彻“三全育人”理念,培育“四向养成”学风建设品牌,打造“五大人文”特色文化品牌。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,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。近三年,学院师生参加师范生技能大赛、微电影文化沙龙、中华经典诵读大赛、好书推介会、演讲比赛、微电影原创大赛、大学生艺术展演、民族器乐大赛、作文大赛、辩论赛等、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近百场,参赛师生超过3000人次。其中获国家级奖项180余项,区级420项,市级61项,校级800多项。学院注意加强群团组织建设,建有爱心社、海天文学社、云汉诗社、鱼山实验剧社、红树林全媒体中心、海之韵合唱团、鹿鸣汉服社、民乐团、合唱团、管乐团、吉他协会等学生社团,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,丰富学生校园生活,提升学生综合素质。学院在学生宿舍区建有“学生服务中心”,依托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和学院先进党团组织“大阳城ok138志愿服务队”,为学生提供优质、贴心的学习生活服务。
今后,学院将把握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、中国-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及北部湾城市群开放发展的时代机遇,推进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,努力打造地方性、人文性、国际性办学特色,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和中国-东盟文化教育交流培养高素质、复合型、应用型、创新型人才。
(最近更新:2022年6月)